解决方案-banner

海上超视距无线传输解决方案

发布时间: 2025-07-11 15:13

一、核心需求与挑战

海上运输、渔业养殖、深海能源勘探等行业的蓬勃发展,对远距离通信提出了严苛要求。这些场景不仅需要稳定传输语音、数据,还需支持高清视频监控、实时监测数据回传等业务,核心是突破地球曲率导致的视距限制,同时应对海洋环境的多重干扰。


52b37b9f42569ed5d18b3913756f470234087a4e122074b-8YSOQC.jpg


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:

●  信号衰减剧烈:海水对电磁波的吸收、散射作用强,加上风浪、雾气、降雨等气象因素,会导致信号快速衰减,尤其在高频段更为明显。

●  设备环境适应性要求高:海上高湿度、强盐雾、剧烈温差及船舶振动,要求设备具备 IP66 及以上防护等级,且能耐受 - 40℃至 70℃的温度波动。

●  覆盖成本与扩展性难题:传统岸基基站覆盖范围有限(一般 30-50 公里),而大规模建设海上基站成本高昂;同时,随着海上作业船只增多,网络需具备灵活扩容能力。


二、主流技术方案

(一)微波通信方案

●  技术原理:选用 Ku 频段(12-18GHz)和 Ka 频段(26.5-40GHz),利用电磁波直线传播特性,通过高增益定向天线将信号聚焦传输。当传输距离超过单跳视距(通常 50-100 公里)时,在岛屿或海上平台部署中继站,形成 “岸基 - 中继 - 船载” 的多跳链路,实现超视距覆盖。

●  核心优势:

1.带宽充足,单链路速率可达 100Mbps-1Gbps,能满足 4K 高清视频实时传输需求。

2.受电离层波动影响小,信号稳定性优于高频(HF)通信,误码率可控制在 10⁻⁶以下。

●  设备配置:

1.发射机功率通常为 5-20W,如某海事专用型号发射功率达 15W,配合 30dB 增益的抛物面天线,单跳传输距离可达 80 公里。

2.接收机灵敏度需达到 - 105dBm 以下,部分高端设备可低至 - 110dBm,能有效捕捉微弱信号。

3.中继站采用一体化设计,集成信号放大、频率转换模块,支持自动增益控制,适应链路衰减变化。


5634b978-7b49-4a6b-aa7d-54598e2abe81.webp

(二)MESH 自组网方案

●  技术原理:由多个船载或平台载 MESH 节点构成网状拓扑,节点间通过无线链路动态连接。每个节点既是终端也是中继,采用分布式路由协议(如 AODV、OLSR),能实时感知网络拓扑变化,自动选择最优传输路径。当某节点故障或移动脱离时,网络可在数百毫秒内重构链路,保障通信连续。

●  核心优势:

1.抗毁性强,无中心节点依赖,适合渔船集群、海上作业船队等动态场景。

2.支持多业务融合,单节点可同时承载 8 路 1080P 视频流、数十路语音通话及大量传感器数据,总带宽达 50-200Mbps。

●  设备配置:

1.船载 MESH 终端采用密封金属外壳,防护等级 IP67,能抵御盐雾腐蚀和短时浸水。发射功率 3-10W,搭配 8dB 全向玻璃钢天线时,单节点覆盖半径约 5-15 公里;若换用 20dB 定向天线,点对点传输距离可延伸至 30 公里。

2.系统软件具备带宽分配功能,可优先保障指挥语音、应急数据等关键业务,延迟控制在 100ms 以内。


(三)卫星通信辅助方案

●  技术定位:作为地面通信的补充,主要解决远洋及偏远海域的覆盖盲区问题。

●  主流系统特点:

1.海事卫星(如 Inmarsat Fleet Xpress):通过高轨卫星实现全球覆盖,下行速率达 50Mbps,上行 10Mbps,支持全球海事遇险与安全系统(GMDSS),但带宽成本较高,适合关键业务备份。

2.低轨卫星(如 Starlink 海事版):由近地轨道卫星组成星座,时延低至 20-50ms,下行速率 100-350Mbps,能支持高清视频会议等实时业务,不过终端设备体积较大(天线直径约 0.4-1.2 米),且受卫星过顶时间限制。

●  融合机制:通过智能切换网关,当船舶进入地面微波或 MESH 网络覆盖范围(信号强度≥-85dBm)时,自动切换至地面链路;超出范围则无缝切换至卫星通信,切换过程中断时间<1 秒,确保业务不中断。


三、设备部署要点

(一)岸基设备

●  基站选址优先考虑海边高地、灯塔或专用通信塔,确保天线海拔≥30 米,如在海拔 50 米的山顶部署,配合 25dB 增益的 65 度扇区天线,可覆盖半径 80 公里的海域。

●  基站需配备双电源备份(市电 + 太阳能),并安装防雷接地系统(接地电阻<4Ω),避免雷击损坏设备。

●  核心基站可接入光纤骨干网,带宽≥1Gbps,满足多链路数据回传需求。


2b6f78c6-bbae-41d0-90e2-93e145798e0c.webp

(二)船载设备

●  终端安装在船舶顶部无遮挡处,天线海拔≥6 米,如大型渔船可安装在桅杆顶部。全向天线需 360 度无遮挡,定向天线则需通过 GPS 与电子罗盘联动,自动对准岸基或中继站方向。

●  设备需固定在减震支架上,耐受船舶 ±15 度的倾斜和 ±20G 的冲击,确保在恶劣海况下稳定运行。

●  小型渔船可选用便携式终端,重量<5kg,支持电池续航≥8 小时,满足临时通信需求。

(三)中继部署

●  在离岸 50-100 公里的岛屿或海上平台部署微波中继站,采用双链路设计(主备链路),当主链路中断时,0.5 秒内切换至备链路。

●  中继站天线需配备雨衰补偿功能,在中雨天气下可自动提升发射功率 2-3dB,抵消信号衰减。


四、方案优势

●  覆盖能力均衡:近岸 50 公里内依赖微波与 MESH 组网,50-300 公里通过中继扩展,300 公里以外由卫星补充,实现全海域无缝覆盖。

●  可靠性保障:设备具备抗盐雾、防振动特性,网络采用多路径冗余设计,单点故障不影响整体通信,全年可用率≥99.5%。

●  灵活扩展:MESH 节点可随作业船只数量增减,微波中继站可根据海域开发进度逐步部署,卫星资源按需付费,降低初期投入成本。


五、典型应用场景

●  远洋船舶监控:货轮通过微波 + 卫星混合链路,向岸基指挥中心实时传输船位、机舱状态、 cargo 监控视频,支持远程调度与故障诊断。

●  海上风电运维:风电场平台通过 MESH 组网实现内部通信,同时利用微波链路将设备运行数据(如风速、发电量)回传至陆地控制中心,时延<50ms。

●  渔场集群管理:数十艘渔船组成 MESH 网络,共享渔情信息、气象数据,岸基中心可通过该网络发布禁渔区通知、调度救援力量,单集群支持 50-200 艘船舶接入。